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展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且累及全身动脉的过程,起始多表现为无症状,在亚临床期不易被发现,而后随着斑块进展,可能进一步增加斑块负荷引起血管狭窄或形成易损斑块,从而增加缺血性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或严重肢体缺血的发生风险。
Q: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推荐
01
无症状低危人群
对于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女性合并至少1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无症状低危人群,行B超筛查颈动脉斑块是合理的,参照国内外相关专家共识,应用颈动脉B超检查结果对无症状人群风险重分类(图1);这组人群如果颈动脉B超筛查到斑块一般不推荐进行下游检查,但对于有高危特征的斑块,如溃疡斑块、无/低回声斑块等,可根据临床情况酌情考虑行颈动脉超声造影、经颅多普勒、颈动脉磁共振等明确斑块有无新生血管、斑块内出血及微栓子等其他高危特征。
对这组人群一般不建议CAC筛查,但对特定人群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或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进行CAC筛查是合理的。
02
无症状中危人群
对40~80岁无症状中危人群推荐行冠状动脉CT检测CAC评分,以对此类人群进行风险再分类(图2),这组人群如果筛查到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一般不推荐进行下游检查。对于CAC=0的个体,可每隔5年重复CAC扫描;CAC>0的个体,可每隔3~5年重复CAC扫描。应用B超对颈动脉斑块筛查作为风险增强因子是合理的(图1)。
对于特定个体,若CAC评分与基于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分层结果不一致时,以危险分层等级高者为准。
03
无症状高危患者
应用颈动脉超声筛查颈动脉斑块是合理的,主要用于筛查无症状的显著狭窄病变(≥50%)或高危斑块,筛查结果不用于风险向下分类(图1)。一般不推荐筛查CAC评分。对此类人群行冠状动脉CTA筛查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04
稳定性胸痛患者
本共识适用于既往无已知冠心病史的稳定性胸痛患者的诊断及风险分层路径。参照2018年《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根据患者胸痛性质、性别及年龄因素,综合推断CCS的验前概率(pre‐test probability,PTP)。对于PTP中高概率(≥15%)的稳定性胸痛患者,冠状动脉CTA作为起始筛查方法是合理的。临床医师可以根据冠状动脉CTA的检查结果进行个体化的下游检测(图3)。
一般不建议在可能影响扫描诊断质量的情况下使用冠状动脉CTA,如心律不齐、冠状动脉广泛钙化、严重肥胖以及无法配合屏气命令等情况。因造影剂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建议在行冠状动脉CTA前常规了解受检者肾功能情况。
05
急性胸痛患者
本共识适用于既往无已知冠心病史的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断及风险分层路径。适用于临床排除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急性心包炎和气胸等引起的急性胸痛,疑诊为ACS的患者。当心电图和/或肌钙蛋白正常或不确定时,根据临床决策路径进行危险分层为中危的疑诊ACS的患者,推荐冠状动脉CTA作为一线筛查方法;对于危险分层为低危的患者可出院或门诊进一步评估;对于危险分层为高危的患者建议尽早行ICA(图4)。
06
多血管疾病的患者
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近期(<6个月)合并缺血性卒中或TIA,筛查颈动脉斑块是合理的;如果年龄大于70岁或多支血管病变或合并下肢动脉疾病或有颈动脉血管杂音的患者,可以考虑颈动脉斑块筛查;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广泛的多血管疾病筛查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文章参考引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委员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J/OL].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2,5:e1000123(202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