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学会会议

汇聚行业力量,共绘妇瘤防治新蓝图——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妇科肿瘤中青年菁英论坛圆满落幕
  • 日期:2025-03-28
  • 来源:
  • 作者:
  • 字号:


wps_doc_0.jpeg

2025年3月23日,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妇科肿瘤中青年菁英论坛”在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临床医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专委会的诞生,并围绕妇科肿瘤防治的前沿技术与临床实践展开深度探讨。



wps_doc_1.jpegwps_doc_2.jpeg

赵丹教授


上午8时,大会在庄严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大会主席、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赵丹教授在开幕式上指出,面对妇科恶性肿瘤防治严峻、基层资源不均衡等挑战,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将搭建多中心合作平台、建立标准化诊疗路径、提升医患健康教育,构建医防、科研、教育融合的防治体系,助力女性健康,期待大会为妇科肿瘤防治事业“添砖加瓦、如虎添翼”。


wps_doc_3.png

陶茂萱会长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陶茂萱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妇科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成立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旨在整合资源、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妇科肿瘤早筛早诊技术进步,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防治知识,助力提升女性健康福祉,开创妇科肿瘤防治工作新局面。


wps_doc_4.png

郎景和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通过视频为大会寄语。郎院士指出,妇科肿瘤是妇产科学与肿瘤学的关键领域,严重威胁女性健康,虽在宫颈癌HPV致癌机制认知等防治工作中取得成果,但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仍存挑战,期待会议探讨重要防治问题,并祝愿大会圆满成功。


wps_doc_5.jpeg

王建六教授


专委会名誉主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热烈祝贺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妇科肿瘤专委会成立,肯定其依托“慢病防治+健康教育”平台的契合性,同时对中青年专家提出三点期望:提升妇科肿瘤治疗水平、强化预防意识、加强科普健康教育。


wps_doc_6.jpeg

向阳教授


专委会名誉主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向阳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妇科肿瘤防治已纳入国家慢病管理体系,需以健康中国2030目标为导向提升肿瘤五年生存率,他呼吁中青年专家勇担重任,在国内外学术舞台展现实力,推动中国妇科肿瘤事业发展并发出国际强音,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wps_doc_7.jpeg

刘晓静主任


随后,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会员管理部负责人刘晓静主任详细介绍了研究会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成果:作为4A级社会组织及国家卫健委指导的学术团体,研究会已构建覆盖70个专委会的学科体系,并通过"科普康行中国"等品牌项目推动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未来将依托AI技术优化科教服务体系,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为妇科肿瘤等领域防治提供创新支撑。


wps_doc_8.jpeg

任延刚副会长


成立仪式上,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任延刚首先宣读专委会成立批复。会议通过公开投票选举产生首届领导班子,组织架构包括3名名誉主委、1名主委、9名副主委、1名常委兼秘书长、10名常委、42名委员及2名秘书。研究会组织管理部主任刘晓静宣读委员名单后,任延刚副会长分别为名誉主任委员和主任委员颁发铜牌及聘书。紧接着,双方完成《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廉洁承诺书》、《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书》签约仪式,既是责任传承,更是协同发展的新起点。随后,名誉主委与主委共同为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颁发聘书,标志着妇科肿瘤专委会正式启航。


wps_doc_9.jpeg

wps_doc_10.jpegwps_doc_11.jpegwps_doc_12.jpegwps_doc_13.jpegwps_doc_14.jpegwps_doc_15.jpeg

赵丹教授


新任主任委员赵丹教授在就职讲话中系统阐述未来工作计划,专委会依托66位中高级职称委员及3位名誉主委的指导,将围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指南制定与基层巡讲三大方向开展工作,重点推进医患人文关怀与健康科普教育。计划通过线上查房建立疑难病例数据库、开展义诊宣教及科普创作,联合主流媒体打造专委会科普平台,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健康传播效能,最终构建 "医防并重、科研赋能、教育先行" 的妇科肿瘤防治体系,助力女性健康福祉提升。

 

中青年菁英论坛:前沿碰撞,激荡智慧



wps_doc_16.jpeg

李斌教授


在热烈的掌声中,名誉主委、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斌教授发表重要致辞,他充分肯定研究会"防治结合+学术创新"的平台优势,寄语中青年专家以手术技术交流、科普教育创新及基层帮扶为抓手,打造"学术硬核+公益温度"的特色专委会,助力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全国。随后,首届妇科肿瘤中青年菁英论坛正式启幕,10余名专家围绕宫颈癌精准诊疗、分子病理新进展、手术创新实践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交流,集中展现了青年学者在学科建设中的创新活力与使命担当。


wps_doc_17.jpeg

王建六教授


王建六教授在《子宫内膜癌两件事》中,围绕子宫内膜癌的“保育”与“筛查”展开讲解。子宫内膜癌的保育治疗包含单药、联合、维持方案,创新提出“一抗三降”防治模式,且证实复发后经评估可再次保育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面,强调其必要性(早诊早治)、可行性(进展缓慢)及低成本优势,主张基于高危人群的选择性筛查。王教授呼吁重视子宫内膜癌早诊早治,推广筛查工作,共同助力女性健康保障。


wps_doc_18.jpeg

宋坤教授


专委会副主委、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宋坤教授在《复发性卵巢癌相关问题探讨》中,围绕诊断与治疗展开分析:复发性卵巢癌诊断面临传统方法局限,CA-125与影像评估常不一致,而片段组学、甲基化等新监测技术可更早发现复发。治疗层面,铂敏感复发的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价值需结合研究判断,PARPi应用后化疗选择证据仍不足,且PARPi可能与铂类存在交叉耐药。最后总结强调,需重新审视铂耐药后治疗,创新药物(如ADC)带来明确获益,未来应精准探索免疫治疗获益人群,优化复发性卵巢癌诊疗策略。


wps_doc_19.jpeg

李斌教授


李斌教授在《卵巢癌手术的“是是非非”》中,首先阐述了卵巢癌手术目的,包括预防、诊断、分期、减瘤、挽救。预防性手术依据NCCN指南,对BRCA突变人群分年龄实施;早期全面分期手术强调无瘤原则、多点活检等技术要点;晚期减瘤以“无肉眼残留肿瘤(R0)”为终极目标,涵盖常规减瘤(全宫、附件切除等)与扩大减瘤(肠切除等)。同时指出晚期腹腔镜减瘤面临探查不全、减瘤难度大等挑战。李教授呼吁临床遵循规范,精准执行不同阶段手术策略,优化卵巢癌手术诊疗体系。


wps_doc_20.jpeg

郑虹教授


专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郑虹教授在《晚期复发子宫肉瘤的诊疗进展》中指出,晚期及复发患者治疗需依据是否可(再次)手术、放疗史制定策略:孤立/局部复发采用手术±放疗±全身系统治疗,全身多发转移以系统治疗±姑息放疗为主。子宫肉瘤化疗数据存在样本量少等问题,近年探索联合靶向、免疫治疗。分子诊断对精准分类及靶点选择意义重大,如NTRK重排肉瘤适用TRK TKI治疗;免疫治疗关注TMB-H、MSI等标志物,内分泌治疗则针对低级别内膜间质肉瘤等ER/PR阳性人群。郑教授呼吁加强临床研究,借助分子诊断深化探索,推动晚期复发子宫肉瘤诊疗体系优化。


wps_doc_21.jpeg

向阳教授


向阳教授在《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early stage cervical cancer:What is the future》中,首先回顾了宫颈癌手术演变史,剖析微创手术争议:研究表明,MIS在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等肿瘤结局上劣于开腹手术,NCCN指南明确开腹根治术为标准推荐。CSGO共识指出,虽不能完全禁止微创,但需改进其现存问题。针对MIS可能导致的肿瘤播散,提出避免使用举宫器、经阴道切除阴道断端等改良措施。目前正开展多中心RCT试验,探索改良微创技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呼吁通过科学研究优化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策略,推动诊疗方案迭代升级。


wps_doc_22.jpeg

王登凤教授


专委会副主委、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王登凤教授在《重视卵巢肿瘤术中破裂对预后的不利影响》中强调,手术是卵巢肿瘤核心治疗手段,腹腔镜普及加剧术中肿瘤破裂风险,其危害包括癌细胞腹腔扩散、腹膜假粘液瘤形成等,且术后化疗补救效果存疑。防范需做到:充分术前评估(鉴别诊断、影像检查),严格掌握腹腔镜指征(开腹仍为首选),规范无瘤操作(避免挤压、锐性分离、及时更换污染器械)。最后呼吁,无论卵巢肿瘤良恶性,均应重视术中破裂对预后的不良影响,尽力规避破裂发生,守护患者治疗效果。


wps_doc_23.jpeg

卢淮武教授


专委会副主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卢淮武教授在《妇科肿瘤ADC药物治疗进展及副反应管理》的学术报告中指出,ADC作为一类抗癌新药在晚期和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其有望成为改善复发、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在国内、特别是妇科肿瘤领域应用时间短,需谨慎对其适应证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全面评估和科学处理,才能有助于保证患者的肿瘤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wps_doc_24.jpeg

吕讷男教授


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吕讷男教授在《循证优选 医防融合——推进三级防控,助力中国子宫颈癌消除》中,系统解析宫颈癌三级防控体系,同时指出中国防控形势严峻,需响应WHO战略,推进疫苗接种、筛查及规范治疗。吕教授呼吁深化医防融合,落实三级防控策略,借助多地免费接种HPV疫苗等惠民项目,加速实现宫颈癌消除目标,守护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


wps_doc_25.jpeg

陈怡然教授


专委会委员兼秘书、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陈怡然教授在《组合抗体结构机制与宫颈癌系列研究数据分享》中,剖析肿瘤免疫治疗痛点:单免获益有限且易耐药,双免联合副反应重、用药不便,双抗治疗存在靶点配比缺陷。随后介绍艾托组合抗体,含抗PD-1与抗CTLA-4,通过阻断信号通路激活免疫。其在复发/转移宫颈癌治疗中成效显著,单药或联合治疗ORR等数据突出,为宫颈癌免疫治疗提供新方向,呼吁关注该组合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


wps_doc_26.jpeg

吴忧教授


专委会委员兼秘书、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忧教授在《重组抗PD-1单克隆抗体恩朗苏拜单抗(SG001)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临床研究进展》中分析,宫颈癌早期通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超90%,但晚期/复发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约17%。恩朗苏拜单抗治疗复发/转移宫颈癌成果显著:≥二线单药治疗中位OS达21.26个月,ORR为29%;一线联合治疗ORR达71%,且安全性高,致死性AE低。目前该药物已入选中国核心3大指南,Ⅲ期研究持续推进,期待为全球宫颈癌患者提供更优治疗方案,提升生存获益。


wps_doc_27.jpeg

李科珍教授


专委会副主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科珍教授在《从NACT到NACI-宫颈癌新辅助治疗中的探索》中,回顾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史,她指出,随着免疫治疗发展,新辅助免疫治疗(NACI)研究成效显著,其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报道,并于《Lancet Oncology》发表,同时NACI系列研究(NACI-CERV-002至005)正有序推进。李教授呼吁关注新辅助免疫治疗进展,助力宫颈癌治疗方案优化升级。


wps_doc_28.jpeg

赵喜娃教授


专委会常委、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赵喜娃教授在《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中大血管损伤及修补》中提到,大血管损伤是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中“不愿经历却不可避免”的挑战,其修补过程棘手且考验“心、脑、腿、手”,需依赖团队协作。通过右髂内静脉、左髂腰静脉等多部位实战视频,直观展示损伤处理要点。最后总结:此类案例“可遇不可求”,需以预防为主,做到操作时“心里不慌、手里不乱”,通过多学多记积累经验,珍惜实践机会,提升应对能力,呼吁重视经验沉淀与团队配合,优化手术风险应对体系。


wps_doc_29.jpeg

赵丹教授


赵丹教授在《宫颈癌Q-M分型手术实施方略》中,首先阐述了Q-M分型特点:以盆腔器官、血管、神经等固定结构为解剖标志,建立三维化切除范围,融合保留神经、宫旁淋巴结切除等理念。随后详细讲解了分型术式,如A型(最小根治切除)、B1型(改良根治术)、B2型(B1+宫旁淋巴结切除)的操作要点。最后总结强调,个体化宫旁组织切除是手术关键,需以解剖标志为引导,依托盆腔间隙开展;B型等手术可保护盆腔自主神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呼吁明确各型手术适应症,强化质量控制,推进宫颈癌手术向个体化、同质化方向发展。


wps_doc_30.jpeg

董阳阳教授


专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董阳阳教授解读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强调建议所有子宫内膜癌(EC)患者有条件时进行分子分型检测。在保育治疗中,POLE mut型经严格评估可开展,MMRd型不宜首选;手术路径选择上,早期EC中POLE mut、MMRd、NSMP型推荐微创手术。辅助治疗根据分型及分期制定方案,最后指出,分子分型检测需推广,数据与方案待探索,呼吁借助分子分型推动子宫内膜癌精准诊疗发展,随研究进展完善共识应用。


wps_doc_31.jpeg

董林教授


专委会委员、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董林教授在《妇科肿瘤分子病理新进展》中,围绕分子检测展开:BRCA报告解读是NGS核心环节,HRD检测以基因组瘢痕分析为主要方法,但面临HRR基因界定、技术标准不统一等挑战。同时提及MSI/MMR检测存在肿瘤异质性问题。最后总结强调:需推进检测方法标准化、结果解读个性化、项目全面化,深化“临床-病理-分子”特例研究,加速临床科研转化,为妇科肿瘤精准诊疗提供更坚实的分子病理支撑。


wps_doc_32.jpeg

彭澎教授


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彭澎教授在《妇科肿瘤手术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Less or More》中,围绕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手术展开探讨。卵巢癌手术:选择PDS或IDS需评估能否满意减瘤,术前关注患者意愿、身体条件、团队能力等,手术中权衡R0目标与代价,避免极端操作。宫颈癌手术:剖析I期术式选择、前哨淋巴结可行性,术中遇淋巴结转移可改放化疗等,思考手术分期利弊。子宫内膜癌手术:2023分期纳入腹膜阳性元素,需对盆腔、腹腔腹膜可疑处多点活检;宫颈受累时,除非为无瘤切缘,否则无需广泛子宫切除。最后总结强调:手术需 “尽最大努力,取最小伤害,获最适合患者的结果”,在疗效与安全间寻求平衡,优化妇科肿瘤手术方案。

wps_doc_33.jpeg

wps_doc_34.jpeg

wps_doc_35.jpeg

wps_doc_36.jpeg

wps_doc_37.jpeg

wps_doc_38.jpeg

wps_doc_39.jpeg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妇科肿瘤防治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专委会的成立,不仅构建了妇科肿瘤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彰显了中青年医生在学科建设与创新实践中的核心作用。未来,专委会将持续深化多中心协同创新,推进诊疗标准化建设,强化医患健康教育,着力构建医防协同、科研赋能、教育先行的防治体系,为提升女性健康福祉、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贡献专业力量!